作為北方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的典型代表,黑龍江省大慶市以城市體檢引領城市更新,探索東北嚴寒地區的美麗城市建設新模式,營造美好“慶式生活”。通過城市體檢實現城市建設的“五個轉變”:政府投資從“鋪攤子“跳格子”向“補縫隙”“上臺階”轉變;城市建設從大開發大建設向精細化運營維護轉變;項目建設從符合國家標準向滿足人民獲得感、幸福感轉變;工程項目從達到施工質量要求向追求品質提升和建立本土文化自信轉變;市政設施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從“體檢”到更新:完善全過程的技術體系
大慶城市體檢工作在政府宏觀戰略規劃決策與微觀實施層面之間建立了有效鏈接,解決了宏觀類規劃(如國土空間規劃等)深度不夠、無法指導實施類規劃(如城市更新行動等)的現實問題。大慶首先將8類城市體檢指標轉化為6大城市更新方向,再從藍綠空間、道路交通、城市活力、文化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設施6大重點方向,相應生成11項城市更新行動和重點項目庫。在此基礎之上,尋求核心項目在空間上進一步集聚,從而達到亮點突出、成效加倍的效果。
從規劃到建設:探索精細化的治理體系
城市內部的更新提升,需要更為準確的研判和更為系統的實施。大慶針對城市體檢中檢查出的問題,制定補短板的對策措施,為城市建設精準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和支撐。同時以城市更新年度實施計劃為抓手,打通“規建管”三大環節,統籌聯動各部門投資計劃及專項行動計劃,將項目作為實施更新的最終路徑。2022年,大慶已啟動15項重點項目的建設,總投資13.5億元。
濱水綠道湖泊段
濱水綠道項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大慶是天然百湖之城,生態本底優越,在北方城市中極為少見。然而,大慶的親水空間建設存在“散”“平”“閉”等問題,導致市民主觀體驗不佳。因此,大慶城市體檢評估結果建議以黎明河為主要載體,以河連湖、以綠串藍,串聯“八湖、一濕地”,統籌眾湖功能與特色,打造傾城湖鏈。
濱水綠道既是一個全長35公里的濱水生態慢行系統,又是一個復合型的綠道系統,包括濱河綠道、環湖綠道和街巷綠道三種類型。它不僅是對綠道系統的整合與提升,也是對城市功能節點與公共空間之間聯系的增強,能有效串聯現狀分散的各城市節點,構建網絡化公共中心體系。
大慶濱水綠道航拍圖
濱水綠道(一期)工程從三永橋開始,沿黎明河途經蘭德湖、濱洲湖、黎明湖,最后到達三永湖,總長16千米,沿線設置了72處景觀廊架、4處驛站、600多處座椅,成為黑龍江全省第一條綠道。
從客觀到主觀:健全全方位的評價體系
城市更新不是為了更新而更新,而是要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的宜居生活。因此,城市更新的好壞不僅要看客觀的評價指標,更要充分尊重老百姓的主觀感受,要解決他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問題,回歸城市更新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
濱水綠道城區段
濱水綠道的建設就是營造沉浸式體驗空間,打造空間形態、文化活態、環境生態的空間融合場景。依托現有設施建設口袋公園、綜合公園,增加文化元素及城市景觀。通過優化岸線,沿途設置“山水旋律”“七彩林蹤”“工業記憶”“詩意生活”“游林觀水”“魅力都市”“建黨百年”“海綿都市”“遠古之旅”“花海浪漫”等親水平臺。設計陽光草坪,增加場地功能,提升景觀活力,增設環湖健康步道等主題景觀區。與此同時,在項目中結合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著力構建城市韌性排水防澇體系。
濱水綠道的建設,幫助大慶廣大市民塑造了嶄新的綠色健康生活新方式,提供了多樣化、可達性的戶外公共活動新空間,真正實現了綠脈織網、水景相通、人在城中、城在景中,全程暢行無障礙,讓廣大市民在休閑賞景的同時,親身感受大慶厚重的文化底蘊,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民利至上”的城建理念,對加強市域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城市形象品位、豐富市民精神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目前,濱水綠道已經成為串起老百姓日常休閑生活的幸福通道,是大慶惠民利民樂民的“新地標”,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認可。